第十二屆吳德耀人文講座,通識教育中心於3月26日與27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院士,為我們做兩場的演講,分別是「從歷史看人的性格」與「從歷史看領袖人物」。

第一場主題是「從歷史看人的性格」,演講者王汎森先生首先說明本身正在寫一篇關於「人的消失」的文章,研究人文學科裡去人格化的傾向,特別指出史學的寫作裡面,人的角色越來越淡,他認為「The Death of man」是本世紀重要的值得研究的現象。另外考慮到來聽講人並非都是歷史專業,所以很費斟酌,選了兩個題目都跟人有關,而不是其他更加學術性的題目。

人的性格在歷史中、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是個重要值得思考的因素,他常常用兩個比喻來說明性格跟時代的命運「是門決定房子到什麼程度或是房子決定門到什麼程度?是互相決定的。」雖相信人的性格中有很大一部分如喜馬拉雅山深層的冰河部分是改不掉的,但是也有淺層流動的冰河部分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期許並訓練自身往個好的性格發展。

接著提到了歷史的書寫會影響一個時代人的性格,書寫架構像一個篩子一樣,人跟歷史書寫之間是互相影響的,人的性格在每個時代的pattern不同,而這些pattern又反過來影響人,因為很多人都讀過這些書,就想像的自己應該要是怎樣的,理想上應該要這樣做,因此受到歷史書寫的影響。所以事實上一個時代的人格模範對一個時代的人影響是非常大的,一個為人們所公認的模範人物,不管是當代或是歷史人物,對一個時代是很重要的,而王先生常常覺得我們這一個時代很多東西非常混亂,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太多公認的典範人物作為我們的參考,因為人很難從抽象的理論去學習做人,人往往是從一個人物的典範個性裡去摸索。

第二場主題是「從歷史看領袖人物」,演講的題目有一個重要的淵源是王汎森先生在某校務執行會上,感觸到學校有一個重要的使命,是為台灣培養領袖菁英,他指的Leader是各式各樣、大大小小、各行各業的領袖,Leader的培養是一個有氣質、有聲望、有傳統的大學很重要的任務之一,引用一篇William James在1903年哈佛大學校慶的致詞-「真正的哈佛」,裡面的一句話「真正的教會是看不見的教會」,王先生再加上一句「真正的哈佛是看不見的哈佛」,領袖人才不容易培養,領袖人物必須要有大的志向,以劉邦好大言,左宗棠好自許英雄為例。在中國明清時代領袖大部分是從科舉出來,歐洲跟日本領袖是從封建繼承而來,而且是由嫡長子來繼承,在民主國家美國領袖是靠社會動員、選舉、累積聲望,進而各式各樣政治人物成為領袖人物。再來王先生談到讀歷史是培養一個領袖的長程視野,大自然的環境也是培養一個領袖的重要因素。

演講最後談領袖氣質是可以教授的嗎?領袖氣質有一部分是天生的,當然後天培養也是很重用的,另外提到守正用奇的道理,學的是正規的東西,然而突破思維、出奇制勝是做為一個領袖能在舊的觀念中脫繭而出為新一代領袖的重要關鍵,勉勵各位同學時時期許自己準備做一個領袖,引領台灣邁入新的將來。

課程系列影片

第12屆吳德耀人文講座-王汎森院士主講 1/4 公開課程 00:00:00
第12屆吳德耀人文講座-王汎森院士主講 2/4 公開課程 00:00:00
第12屆吳德耀人文講座-王汎森院士主講 3/4 公開課程 00:00:00
第12屆吳德耀人文講座-王汎森院士主講 4/4 公開課程 00:00:00
top

Copyright © 2013-2019 Tunghai University | 聯絡我們